开学第一天,新疆喀什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门口博泰配资,几头岭南舞狮踩着鼓点灵活舞动,热情迎接返校师生。
六年级学生亚尔麦麦提·玉努斯早就盼着这一天到来:“因为可以见到来自广东的老师们!他们上的每一堂课都很生动,我们班上同学都爱听。”
数公里外,广东援疆“从无到有”打造的标杆学府广州新城实验中学也在这一天正式揭牌,迎来首批820名学生。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广东援疆联合广东省教育厅以“三个三”建设(建强三支队伍、打造三类示范校、擦亮三张品牌)为抓手,不断深化“组团式”教育援疆力度,在落实好“十四五”教育援疆任务的基础上,新增出台《广东省教育援疆规划》,推动教育援疆从“输血帮扶”向“造血强基”“活血提质”升级,与文化润疆、民族“三交”等工作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第十批广东援疆工作实施以来,广东累计投入教育援疆资金12.1亿元,构建起“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能教育—高等教育”的全链条全学段教育援疆帮扶体系。近1500名优秀教师和支教大学生奔赴新疆、走上讲台,为受援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师资队伍,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的种子。
让学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高标准建设运营一座完全中学
从喀什地区市中心往西南约15公里,由广州大道转入075乡道,广州新城实验中学简约大气的校门映入眼帘。
校园里,“上楼下廊式”的仿骑楼建筑构造精巧,声像图书室、心理健康室、创客实践室、卫生保健室、开放式运动区、舞蹈音乐排练区等一应俱全,课堂上还配备了智慧黑板、录播系统等技术设备……崭新的校园“岭南风”与“科技范”十足。
作为喀什地区的近郊县,疏附县人口超25万人。近年来,尽管该县幼儿园和小学的生源已趋于平稳,初、高中生源却急剧增加,初高中阶段的适龄人口将在未来三年内达到峰值。
新建一所完全中学,缓解学位紧缺问题,优化当地教育资源配置,为各族学生提供高质量教育环境,成为这一批广东教育援疆的重点任务。
“我们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办学,以‘广东所能’呼应‘喀什所需’。”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喀什地区教育工委副书记林锡江表示。
广州新城实验中学由广东援疆资金重点支持建设,学校总占地面积200亩,累计投入资金2.55亿元。学校规划77个教学班、3500个学位,能够充分满足当地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自去年8月开工,到今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博泰配资,一年时间便建成一座硬件条件达到新疆一流水平的完全中学,这样的“广东速度”令当地群众赞不绝口。
学校不仅硬件过硬,运营也全方位引入广东援疆力量,委托由百年名校广州协和学校全面托管,融入了“岭南特色+援疆印记”的办学内核,有望在当地开辟出全新的育人模式新赛道。
广州协和学校校长卢邦柱介绍,广州的管理团队与教师团队已正式进驻,将推动广州先进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与喀什本土文化深度融合。
“感谢广东的叔叔阿姨建了这么好的学校!”来自辽园镇英勒克村的学生美热班·卡迪尔难掩兴奋:“有广州的老师给我们上课,在这里读书收获一定很大。”
在受援地“从无到有”建设一座兼具岭南特色与援疆印记的完全中学,并引入名校全面托管,这在广东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还是首次,在本批次参与援疆工作的各省市中属于先例。
周边居民告诉记者,广州新城实验中学建成后不仅带来了“家门口”的教育资源,随之而来的旺盛人气也能够激活周边社区的配套设施,进而带动产业发展。
对口支援不断深化,广东教育援疆工作结出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硕果。
2023年来,广东援疆累计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3亿元,支持新建、改扩建大中小学和幼儿园155所,推动喀什大学东城校区、图木舒克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等一批区域性重大项目落地启用。
留下被点亮的希望
广东援疆教师与受援地“三支队伍”并肩成长
广东教育援疆带来的不仅是硬件设施的改善,更为当地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师资队伍,为新疆学子照亮求学路。
带着父亲援建坦赞铁路的精神传承,2023年,来自广州的语文老师徐琳踏上了援疆的旅途。初到喀什,她就发现,南疆学生普遍存在拼音基础薄弱、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在徐琳看来,学好语文能够为孩子们打开了解世界的窗户,更有助于帮助他们增强文化认同。结合过去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她提炼创立“阳光语文”的教学理念,在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为学生定制“一生一案”成长方案,用课本剧、童谣激活课堂。
暖阳融化了冰雪,也照亮了孩子们的心房。两年过去,不少学生的语文水平进步显著,还有人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未来的志向:过去沉默寡言的阿依谢在全县诵读比赛中绽放光彩,麦麦提江在作文里写下“我要当语文老师”的梦想。
“离疆时博泰配资,我留下的是被点亮的希望。当中华文化根脉深植心田,教育援疆已化作托举民族复兴的星光。”徐琳动情地说道。
广东援疆教师、疏附县第三中学副校长姚春霞则已经是第三次进疆开展送教、支教工作。
作为广州援疆支教团副团长,姚春霞认为,除了上好每一堂课,广东援疆教师要通过“带团队、授方法、留资源”,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本土需求精准对接,教育援疆才能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为此,姚春霞作为喀什地区初中语文教师代表跨县执教地区直播示范课,开展“送教下乡”“送教到企业”活动,将先进教学理念、教研模式送到一线。
今年5月,姚春霞接到任务,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初中语文教师作专题讲座和指导。“约5万人次以线上或线下的方式观摩学习,能够发挥广东援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我感到莫大的欣慰和自豪。”她说。
另一位来自广东的援疆教师沈明也有着相同理念和目标:“影响学生是我的本职,赋能当地教师则是我作为援疆教师,必须扛起的艰巨使命。教育数字化是未来方向,也是疏附教育的迫切需求。”
去年9月,在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广东省教育厅和喀什、疏附两级教育局推动下,疏附首批“双融双创”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名教师工作坊正式成立。沈明负责撰写了《工作坊手册》,选拔当地15位骨干作为“种子教师”,开展闭环培养。
“疏附教师们那种肯钻研、能吃苦、热爱学习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我们一起探讨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技术赋能,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我这个英语老师,也成了语文、历史、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半个专家’。”沈明说。
仅仅数月,工作坊便成功打造出跨学科、跨学段的优质课例40多节。沈明又争分夺秒,开展了30余场国家级、省级、县区级讲座和“送教下乡”活动。
如今,当初的“种子教师”已经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大树”,甚至在省级平台上开设公开课和讲座,成为引领当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中坚力量。
2023年以来,广东援疆持续选派优秀援疆教师和支教大学生近1500人,通过“新强师工程”“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等机制,累计选送受援地学校“三支队伍”人员2900多人次赴广东开展跟岗学习和交流培训。援疆教师结对当地一千余名教师,与本地校长、班主任、骨干教师“三支队伍”并肩成长。
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双向奔赴”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
阳光洒进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声像图书室。窗边,如克耶·麦麦提图尔荪认真备课。十余年前还在这所学校就读小学的她,在大学毕业后回到母校成了一名思政老师。
“在广东教育援疆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学校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广东的援疆老师们学习、合作,让我受益匪浅。未来我也希望能够带着更多学生走出新疆,看看外面的世界。”如克耶·麦麦提图尔荪说。
广东教育援疆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让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启了更精彩的人生篇章。
吾普·吾拉木是喀什宾馆的一名主厨。由于对学习粤菜很感兴趣,2019年起,他便开始上网找视频自学,一有机会和广东厨师交流,他便积极请教。尽管热情高涨,但由于缺乏系统训练,学习效果十分有限。
2023年以来,“粤菜师傅”培训走进喀什,吾普·吾拉木先后两次参与培训。在专业老师指导下,他尝试将粤新两地的饮食文化巧妙相融,烹饪功夫有了“质”的飞跃。在去年底喀什地区第二届“粤菜师傅”职业技能竞赛上,他凭借一道新式的松子鱼,一举夺得粤菜项目冠军。
在喀什,像吾普·吾拉木这样“炒”出红火生活的粤菜师傅会越来越多。2024年11月,喀什技师学院粤菜学院挂牌成立。广东援疆支持粤菜学院与餐饮企业合作,校企合作“订单式”育人,学生一毕业即能走上工作岗位,并且收入有了大幅提高。
在这段跨越五千公里的“双向奔赴”中,援疆教师和当地师生、群众更结下了一段段深厚的情谊。
来自东莞的援疆教师、广东援疆驻三师支教团副团长、第三师四十四团第一中学副校长郭建回忆起一段亲身经历:“去年夏天的某天,我加班到傍晚,到餐馆时已经快打烊了。没想到,维吾尔族大爷从后厨端来一碗冰镇酸奶,笑着说‘送给你的’。”
“酸奶入口清甜,却瞬间暖到心里。这不是什么贵重东西,却是一份毫无保留的真诚。”郭建感慨,“那一刻突然懂了,援疆从不是‘我来帮你’的单向付出,而是共同成长的双向奔赴。”
援疆三年间,不少老师发挥特长、才艺,记录下这段宝贵经历中的感悟体会。
徐琳著作出版了《语疆同行——“阳光语文”照亮教育援疆之路》一书,展现她以“阳光语文”理念赋能边疆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实践之路。潘康友、赖祖豪 张建辉几位老师创作了《西陲燃灯》《你像春风暖心房》等脍炙人口的原创歌曲,用歌声唱响广东援疆故事。
近一年来,来自佛山、在新疆伽师县第四中学担任美术老师的援疆教师黄腾龙带领粤新两地的学生,共同创作了一幅大气磅礴的30米书画长卷《以妙笔丹青 书爱国情怀》。
他希望通过这次创作和两地展览,让新疆学生看到内地学生的专业水平,也让内地学生看到新疆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人文特色。“我想用自己的画笔描绘新疆新时代景象,更画好民族团结的‘同心圆’。”
南方+记者 黄叙浩 黄应来
通讯员 袁瀚博泰配资
涨8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